依托《湖北省电能替代实施方案》,国网湖北电力制定并落实1+N专业领域行动计划,推动实施电能替代项目5820个,实现年替代电量43.8亿千瓦时,2013~2017年期间,累计实现替代电量近140亿千瓦时
运营商之间打通,用户无论下载哪个APP,都可以使用不同运营商的充电桩,这其中无非就是谁能更好地服务好用户,谁更能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做一些线上运营,线下运营的活动。今后至于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是真正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会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出来,可能会有相应的价值出来,这是我的看法。
最终让这个行业,让这个市场走向用户,而不是封闭的。施泽忠:实际上我认为刚才提到的物联网,我认为充电桩市场三四十万台阶段,目前还是建设阶段,是不是要把技术准备做好,我认为还没有到搞互联网,物联网的阶段,还是脚踏实地一个桩一个桩做下去为主,首先要用,从零到一要有这个桩,这个桩要具备这样的功能我今后要理解,我们需要提供的功能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会议期间,中电联向各有关单位发布《电力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倡议书》,呼吁电力企业以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标准化助推创新发展,以标准化服务一带一路和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以标准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凝聚行业共识,促进标准协同发展。回顾成绩的同时,许松林也指出:应该看到电力标准化工作仍存有提高空间。
据了解,过去两年,中电联先后有3个全国标委会、3个能源行业标委会分别获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批准成立,成立了16个中电联标委会,另有7个中电联标委会正在筹建中。今明两年,中电联将围绕全面实施电力标准化战略这一主题,贯彻落实《标准化法》、国家质量提升行动指导意见这两项法律政策,突出电力标准制修订、企业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三个重点领域,加强电力标准化体制机制、新一代能源体系标准、标准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中电联标准四项建设,努力实现电力标准化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当然,上电人悄悄在做的不仅仅只有一个虚拟电厂,事实上,上海电力为市民所做的贡献早已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一望无垠的大海,大桥两侧,数十台高高矗立的海上风力发电机引人注目,这就是著名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全市范围内受理分时电表安装,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夜间半价的用电优惠,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畅用体验。这样一来,不仅减缓了负荷,还提高了用户体验,杨博士说,这就是科技创新带来的惠民,实打实的,看得见的#2机组率先实现了厂用受电、汽机冲转、并网发电、RB试验和168小时满负荷试运五个一次成功,主要技术和环保指标均优于设计值,达到了燃煤发电优于天然气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近零排放目标,为江西红色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和高品质的能源保障。
6月30日19时30分,国华电力公司九江电厂实现了全厂#1、#2机组双机首次并网满负荷发电。该厂地处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高新技术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21000兆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和150万吨/年的煤炭储备中转项目。
进入盛夏,江西省持续高温,区域用电负荷节节攀升。该厂两台机组同时并网发电,为电网提供了2000兆瓦/小时的发电负荷,每年近100亿度的发电能力,为江西电网乃至华中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以下为现场观点选登:互联互通时间表郑甲兔:我想从最尖锐的角度问问四位领导,实现互联互通过程当中,是技术的壁垒,还是政策的,还是市场的因素大一些?实现互联互通,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李厚志:充电桩互联互通,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目前这个阶段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特别大的经营上的帮助。但是这件事情我们还是要做,我们要给车主提供更好的服务。
运营商之间打通,用户无论下载哪个APP,都可以使用不同运营商的充电桩,这其中无非就是谁能更好地服务好用户,谁更能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做一些线上运营,线下运营的活动。企业应该实现互联互通,现在我们讲的互联互通是希望有一个第三方平台,无论是北京市的平台还是上海的,各地都有一些平台,希望把所有运营商的充电桩挂到他们的平台上去,以第三方角色互通所有运营商之间的桩,这是一个过渡的阶段。所以在这点上,我们跟一些友商实现了互通,我们愿意开放平台,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只是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的选择以及开放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迟早会走上这条路。
从标准技术上看,互联互通并不没有太大的难度。关于设备方式我也是高度认可,咱们这个论坛确实是经营汇聚,一是更加智能化,另外一个随着电动汽车充电的两个场景的变化,会对整个商业业态发生变化,可能未必是对于充电设施的密度,对充电设施密度依赖性是不是降低。
刚才田博士的管理我觉得就是我的观点,局部枢纽型的以更快更智能,服务体验更好的作为有益的补充。我们会不会做这个事,我觉得刚才王总说他们效率比较高,产品稳定性比较高,那很正常,他自身的效率比较高,是不是对外开展业务,我们也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我们质量也不错,我现有的运维是没有问题的,将来会不会再运维其他的企业,或者有一些规模不是很大的,他自己不去建平台,我们也可以去做,第三方肯定会存在的,只是说第三方的出现,是从哪里出现,一定会从我们这些企业里面出现。
在以智能时代的创新与变革为主题的高端对话环节,主持人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郑甲兔,和万马新能源总裁施泽忠、北京华商三优副总经理丁晓伟、聚电新能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厚志、万帮新能源投资集团战略市场中心总经理王常青四位嘉宾,展开了精彩的思想碰撞。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第三方运维的需求,所以我们自己的实际案例就是我的一线经营城市,已经全部变成自由运维,但是一旦涉及到二三线城市,不是我们的主战场的,我们其实已经开始慢慢退回来了,不要浪费那个成本,如果有优质的第三方公司,我们希望把这部分设备外包出去,实际运营角度是有这个需求的,刚才丁总和王总提到了,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确实出现大幅降低设备故障率的情况,但是反过来第三方运维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他不能够做到多家桩的设备都很懂的话,他的运维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座各位如果想创业做一家第三方运营公司我是欢迎的,第二,希望你们的技术一定要过硬,有能力给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丁晓伟:这个命题确实随着电动汽车诞生之初就有,我本人从2010年,2011年也做这个工作,那时候是公交的换电。第二个,每个企业要 积累自己的技术资源,技术人才,技术资源要真正的积累起来,为我们用户做好最好的服务,同时和大家形成一个联合体,而不是说单打独斗,谢谢。施泽忠:我认为会的,实际上从企业运营效率来看,如果第三方运营效率高,成本低,给企业省钱,当然做了,将来会产生这样的,这么多桩企,是这么多桩,每个用户会提出这么多需求,也会有第三方企业产生。未来,实现互联互通可能是还有一些痛点需要解决的。
但是互联互通的最终场景应该是运营商之间的互通,而不是需要借助第三方。当然这些应用无可避免是需要互联网的调度合乎支撑,作为5G或者互联网的应用,接着王总刚才说,现在我们充电过程当中还有无人驾驶的应用,凡是我们在充电过程当中,整个过程当中凡是有人介入,就是通过物物相连。
王常青:这个问题答案都差不多,最后一个回答发现我得找角度,从哪个维度来回答,李总从不同的用户这个角度,我也是认同的,不同的应用场景,建设场景。李厚志:我从这几年发展的角度跟大家算算细帐,我过去经历过两个公司给我们报的方案,对我们企业来说就涉及到边际成本的问题,你的核心区域,像基电的话,北京和深圳是我们核心区域,这些核心区域我自有的运维人员是能够覆盖到我这些桩的,人工成本要低于第三方,但是边远市场或者刚刚进入的市场,这个时候运维成本是高的,人力成本是有负荷的。
第三类还是有一些运维服务需求,另外从运维主体来说,第三方是充电桩企业还是运营商,如果是充电桩只对本桩负责的话,这个肯定是术业有专攻,自己造的东西自己熟。6月28日,以智能生态 打造充电新时代为主题的2018(第三届)中国充电桩创新峰会顺利闭幕。
关于能源互联网,刘董主旨演讲当中提到,能源互联网是我们企业战略去做的,高度重视,高度看好这个行业。关于三种充电模式探讨郑甲兔:关于充电模式,我们说的有线充电,无线充电,包括换电,针对三个充电模式,随着互联互通汽车增加,包括充电领域不断的去完善,将来这三种模式是怎么样一个走向,或者怎么样细分一些市场,比如说什么模式更适合什么市场,大家可以剖析一下这个观点。丁晓伟:我觉得整个充电桩行业发展刚起步,这个行业刚刚开始,桩的渗透率还真的是千里之行,刚刚开始。丁晓伟: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运维工作本身的界定,有三类的运维需求,一类是设备的运维需求,第二个电气系统,易损件的更新和维护,第三是环境治理的维护和管理,这三类,我觉得第一个情况,刚才王总说的,或者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这是永远的方向。
另外换电,我觉得可以尝试,我个人相对持一个怀疑的态度,另外关于无线充电是跟无人驾驶结合。施泽忠:互联互通最终肯定是要实现的,我觉得互联互通应该从多个层面上来看,一个是汽车层面,就是跟车企连接的层面,一个是桩企,如果互联互通没好处,大家肯定是不会做的。
在充电桩充分竞争或者密度足够高的情况下,线上导流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时候,发展就会加速。施泽忠:实际上我认为刚才提到的物联网,我认为充电桩市场三四十万台阶段,目前还是建设阶段,是不是要把技术准备做好,我认为还没有到搞互联网,物联网的阶段,还是脚踏实地一个桩一个桩做下去为主,首先要用,从零到一要有这个桩,这个桩要具备这样的功能我今后要理解,我们需要提供的功能。
第二,如果说是运营商用的多家企业以及本身涉及到了工作本身对环境的维护,随着技术发展,我觉得运维工作量会越来越少,但是充电设施保有量增加了。王常青:一句话总结这个行业,对我来说还挺难的,我2008,2009年就进来了,还是时间蛮长的,我希望咱们充电这个行业,经历了早期的,最繁忙的时候,很多充电的友商企业在这一刻还在经历一个时刻,包括个人。
比如说我们有四万个充电桩,大概能够辐射到的车主就那么多,一家小的运营商,他能辐射服务的车主也是有限的,做再多的互联互通,对新增流量并不特别明显。第三个,几个变量,行业发展渗透率,车辆技术参数,核心技术突破,对这个行业还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最后感谢主办方,感谢各位。第二,整个技术发展方向,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还是非常美好的,就像刚才几位老总都提到了,在社区里面负荷的调整,智能调配的技术都会越来越成熟,我们今后私家车的出行会越来越便捷,这是我对整个行业的未来非常美好的预期。王常青:物联网的商机肯定是有,现在充电桩我个人觉得还不够智能,真正能够智能的是什么呢,现在有机器人充电,有线的充电装,无线的充电人操作,但是这个可以用机器人替代,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这项技术,充电枪直接找到车上的充电口,打开插上,不需要拔插,刚才说到的物联网跟家里面任何一个东西连接,跟车连接,预约充电,分时段充电都存在极大的商机,不仅仅是商业利益上,更多是商业技术上,给用户带来便利性,让使用场景更加多元化,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未来几个发展方向一个是能够和电网有一个负荷调节,通过我们长期观察能够发现,小区充电用户充一次电基本上就是一个完善,基本上一天充电行为就是8点到12点,这个时候刚好是社区的用电高峰,当然写字楼也会有类似反向的效果,可能早上八点开始充电,这里面需要我们整个充电设备能够实现的就是智能的调节,能不能用户八点插上,但是从电网负荷角度来说,放到后半夜充电,另外客户充电优先级权重调节问题,比如说虽然八点充电,但是我非常急,我要求九点充完,把价格设的高一点,如果不着急可以后半夜充电,这都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一个,我们在充电领域的调整,就是充电桩的简化简化再简化,整个深圳市的新报市的停车场,30%的停车位需要建设充电桩,停车场年审需要10%的停车位充电桩,这都需要大幅下降我们份额,甚至简化为一根充电枪,这是我们接下来做的一些探索,无线充电是我目前没有接触的领域,换电模式我们目前也没有接触。
那个政策里面,调频是通过新能源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加上电动汽车,无论是电动汽车本身这块电池现在是可调的负荷,以及未来双向负荷,以及电池梯次利用,都是对我们网的稳定,互联互通的消纳,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弹性,都是一个应用。李厚志:我最近反复跟我团队讲的一句话说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都死在明天了,整个桩企,充电桩运营商的角度,一定要能够和车的需求同步发展,为什么聚电这两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销售板块,都是希望我们桩的发展和车的发布同步进行,所以我们这两年也和共享汽车运营企业,和物流需求企业都联合在一起来发展。
作为桩企接下来整个的经营是一定要往精细化的方向去发展,不断的去核算自己的内部成本,市场拓展的成本,充电桩建设的成本,以及每一个站投下去都要和我们的需求方绑在一块儿。第三是不同的用户群体,换电他要对应的是你得接受这个电池不是你的,或者说你接受这个电池是在轮流换的,从这种用户的心态上,能不能够被绝大多数接受,我相信一定会有小众接受,包括未来汽车,我们的北汽,长安,奇瑞。